当前所在位置: 九游会j9 > 新闻信息 > 公司新闻

九游会j9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精选5篇)

  九游会j9二.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弘扬扶弱助残的社会风尚和舍己为人的传统美德,奉献爱心,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五.要从服务居民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居民迫切需要服务的内容上上手,真心为居民服务。

  六.以自身的行为倡导奉献精神,把爱心献给社会和急需帮助的人,实践友爱、互助、奉献。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大学生公益组织为载体开展的志愿性社会服务活动。管理则是组织中的人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运用科学的职能和方法,有效利用组织的各种资源,实现组织成员和组织整体目标的活动过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有效管理就是要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运用科学的职能和方法,整合和高效率的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实现志愿者和公益组织整体目标的活动过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大学生志愿者在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深远意义。然而,要使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良性、长效开展,尚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其中管理运营机制和服务发展模式是问题的关键。本文就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管理运营和开展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希望通过理论研究结合社会实践经验,提出一些有效、可行的建议,促使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管理向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好的服务社会。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在共青团组织的倡导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当前社会大众对“志愿服务”和“志愿者”的理解尚存在偏差。“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传统意义上的“志愿者”与“志愿服务”行为一向被认为是品格高尚的人群参与的无偿助人活动,实际上,这与我们所倡导的志愿服务精神是存在误差的。

  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开展,志愿者组织在管理和运营上逐渐形成了配套的准则。在相应的管理机制下,志愿者组织的发展逐渐体系化。

  1999 年以来,广东、北京等省市的共青团组织积极推动制定地方性志愿服务法规,目前已有山东等13 个省和成都等8 个市颁布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和一些地方志愿管理条例,但这些法规的强制性、操作性还需提高。国内至今还没有出台一部全国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志愿者行动。

  当前,大学生志愿者在参加的志愿活动服务类型、参与方式和志愿观念上逐渐趋向多元化。从低层次、简单的服务方式到全方位的参与,从同质化、单一化、功利化的服务观念到多元的成长观念,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已迈向多元化的志愿服务潮流。

  目前,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不断扩展,其在志愿服务精神层面以及专业化服务水平提升方面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培养。

  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网络化运营成为一种志愿组织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起一个集志愿精神宣传、志愿活动策划、志愿主、客体登记注册、志愿者招募、培训、激励及保障、外部监督为一体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络运营平台。

  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行动的权利和义务是模糊的。多年来,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重智育,轻德育,志愿服务精神建设不完善,志愿服务的驱动力不足。道德理想和组织推动是志愿服务的内驱力和外驱力。

  (1)服务主体与需求对象对接路径不畅(路径不畅)。许多大学生有意于参加各种志愿服务,却应信息不畅通,很难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正式的组织或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组织和管理。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志愿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

  (2)志愿服务层次较低,专业性不强。大学生由于自身的局限,在亲自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素质,不能有效的提供志愿服务。不少大学生一开始积极投身到志愿活动中,但随着新鲜感的淡化,往往表现出浮躁、退缩等心理,不安于从事专业技能不强、专业不对口的活动。

  (3)志愿服务多为“组织运动式”服务,个体自觉服务程度不高。目前,志愿服务主要是依赖学校行政和志愿者组织的力量进行开展的。

  (4)志愿者人群流动性大,功利心理较重。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依赖于低年级群体,这一群体普遍存在社会经验不足,思维方式过于理想化,缺乏工作技巧等问题。

  (6)志愿服务组织纷杂,形式松散,统一协调机制不健全。当前的大学生志愿者主要是由志愿者组织、兴趣类社团、服务分队、项目培训基地和临时招募构成。由于志愿服务组织主体的多元化,在实际运作中难以协调一致,工作中难以形成合力,同时也给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增加难度。

  (8)管理侧重活动成果,忽视辅助精神建设。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组织的管理者只重视服务活动的过程,而忽视了其他辅的活动。

  一些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未能得到政府和学校相关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因此在开展活动时会因为经费匮乏或人员的不到位,对活动进程造成限制。

  当前,“志愿服务”在校团委的管理和指导下,由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与各类志愿者社团进行推动,从宣传、招募、培训、活动安排、执行、绩效评估到激励机制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运营体系,“志愿服务”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在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实践创新基地、徐州市鹏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培育下,已有三届志愿者接受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志愿服务技能和专业化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高校与政府展开合作。高校拥有着大量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是青年志愿服务的核心力量。政府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对高素质的志愿群体有着大量的需求。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得大学生公益事业的发展受到了阻力。通过与政府展开合作,可以确保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得以完善,同时,政府可以为高校提供文化建设和社会服务项目,交由高校的志愿群体来完成。

  (2)高校与社会的合作。高校志愿者组织与企业、NGO及民间公益团体进行合作。以福建省晋江市致和社工事务所为例,该NGO机构通过与中国矿业大学、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合作,为高校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平台,为泉州、晋江、石狮等市的二百多家企业和福利院、敬老院等机构提供了志愿服务。通过对高校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和管理,为企业和机构输送了大批富有爱心的志愿者专业化人才。

  (3)大学生志愿者与民间志愿者组织间联动。以徐州市为例,徐州市公益联盟、彭城580爱心公益联盟、徐州春晖公益联盟等民间公益组织与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志愿组织保持着密切合作关系。

  在为自然灾害和特殊群体筹措基金时,大学生群体会在志愿者组织的带动下自发的组织捐款捐物或是义卖活动。例如,在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等重大赛会以及“非典”疫情时期和汶川抗震救灾等活动中,80%的志愿者来自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群体时刻焕发着城市的活力和朝气,为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增添色彩。

  在志愿服务理念的培育上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的“助人自助”服务理念来取缔传统的“施舍救助”,将志愿服务的理念很好的提炼、弘扬,同时要重视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

  近些年国家也陆续开展了“西部计划”和“苏北计划”等政策类志愿服务。随着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逐步长效化、制度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发展成为实施人才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成为当前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CORPS模式化运营。司徒达贤教授(2003)提出了CORPS模式,在非营利性组织中CORPS五个因素基本构成了管理运营机制的整体概念,该模式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和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C:(Clients),服务的对象;O:(Operations),创造价值的业务运作,含规划与组织;R:(Resources),财力与物力资源,含资源的提供者;P:(Participants),参与者,含专职人员与志愿工作者;S(Services),所创造或提供的服务。这些因素既可以分开讨论,也可以推动在管理模式下的互动。基本的运作就是结合人力资源(P)、财力资源与物力资源(R),经由某些有组织的活动(O),创造有价值的服务(S),以服务社会中需要的人。开展CORPS模式化运作,可以促使大学生志愿者组织通过整体规划、流程设计、组织结构、权责划分等手段,高效整合志愿服务资源,提供更好的以满足社会需求,推动志愿服务目标的完成。

  (2)网络化运营平台模式。针对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落后、信息不对称、管理涣散、长效机制未健全的瓶颈问题,结合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所具有的分散性、临时性、专项性的特点九游会j9,倡导引入网络化平台管理模式。网络化运营具有传播速度快,易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发起、组织、联系,网络方便、快捷,易沟通、反馈,资源整合高效,可以解决当下志愿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而且,固定的网络平台支撑,有利于志愿服务精神的宣扬与传承。

  (3)项目化管理模式。项目化管理实践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诞生,60年代初被我国应用于国防和航空等领域, 90 年代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性的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这一管理形式成为改变传统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的有效手段。项目化管理具有科学性、竞争性和主体性的特点。在大学生志愿服务领域引入项目管理模式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品牌活动建设,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保证服务工作的长效开展,还能够有效的规范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志愿服务的各项机制。运用项目化管理模式,需要从招投标、检验监督、评优激励和资金管理方面进行制度化建设,并严格执行项目化管理的工作程序。

  (4)专业化培训模式。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培训制度。通过基地培训,志愿服务讲座,参观社会公益机构等多种形式开展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理念、服务技能的培训;通过“高校志愿者联盟”框架,以社会福利机构的专业人员对大学生展开进行定期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开设志愿服务相关的选修课程,对大学生志愿者开展专业教育和理论培训。

  (5)制度化的激励与保障机制。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建设,推进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实行绩效考核与评估,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活动的执行情况、活动效果、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主观感受进行评估,通过绩效考核,对于表现优异的志愿者实行荣誉奖励,确保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借鉴国外志愿服务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推进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就业挂钩,并根据社会需求,确立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培养方案,促进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能力的成长。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出台志愿服务领域相应的法律法规,推进志愿服务体系的法制化建设,为志愿服务提供法律保障。通过高校与政府、社会合作,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志愿服务专项资金,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和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根据社会需求,对志愿者群体实行分类培养和专业化管理,确保志愿者资源的优势化利用。校团委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和积极引导,利用高校师资力量、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实践基地、非营利性组织和机构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能力和技能进行培养,通过与政府、企业、机构、民间公益团体的合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平台,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有序、良性、长效发展,实现志愿服务目标与社会需求目标的统一。

  [1]吉利;田田.大学生志愿服务网络化运营平台的构建[J].惠州学院学报, 2013, 33(4): 125-128.

  [2]蔡建淮;李荣志.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南京 N 学院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1(3):55-57.

  [3]吕明芳.非营利组织经营管理之CORPS模式分析———以财团法人伊甸园社会福利基金会为例[R].台湾逢甲大学,2010

  [4]邓清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初探[J]. 中国高教研究,2009,(12):71-72.

  [5]张纪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9(3): 91-93.

  志愿服务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文明进度等都具有密切关联性,志愿者事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中坚力量。为了发挥出志愿服务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社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必须注重建设志愿服务制度,并且深入分析志愿服务的本质,探究其与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提升志愿服务的价值与作用。此次研究主要是围绕志愿服务制度展开讨论,基于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提出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并且将其作为社会管理理论。志愿服务的核心在于现代社会责任。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实践主要从枢纽型组织、档案登记以及注册平台等方面讨论,分析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希望对相关人员有一定的参考性价值。

  (一)基于人类文化学和社会学分析。在文化角度上看,当前所开展的志愿服务不具备创新性,属于社会公益活动的具体表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是处理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能够关注到人类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所以对于志愿服务和慈善捐款的善举行为来说,属于我国公益历史在新发展时期的表现。相比于慈善家来说,志愿服务具备平民化和大众化的特点,可以显现出承诺和坚守,还可以通过志愿服务追求社会公益理念。所以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政府、社会以及企业所认可的公益行动。志愿服务的主体往往为基层群众,人员组成主要包括青少年群体和社会人士。当前,多数人已经加入到志愿服务者队伍中,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在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二)社会管理学理论分析。从社会发展时间能够看出,我国利用短短30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覆盖率不断提升。由此可见,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我国社会财富与个人财富持续增长,从而导致社会贫富差距问题比较严重,相应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观念。社会伦理道德以及个人道德在金钱利益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也相应地导致志愿服务当中的奉献无私理念受到挑战。社会管理的本质在于人的管理,技术与艺术化管理又属于科学性管理,需要按照社会规律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控制约束。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应当通过公共管理理念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追求。当代志愿者服务不仅发挥出志愿者的热情与激情,还需要深入认识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组织力量。(三)社会管理理论创新视角。相比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来说,我国城市化发展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特点,且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发展同步,由此所导致的现实问题比较多。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存在较多负面影响,包括环境问题、户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教育问题等。当前,多数志愿服务项目都开始关注农民工及其子女教育问题、空巢老人问题等。从上述服务项目能够看出,城乡二元发展存在碎片化结构问题。以上问题都是由于社会高速发展所致,尽管部分问题能够高效解决和处理,但是面对集中出现的问题,则无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为了处理好社会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必须借助社会管理理论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属于综合创新举措,包含维护措施、民生保障措施以及法律建设措施等,所以社会管理创新又被称为公共管理创新。在新型社会管理模式下,应当不断强化公众的公共精神和主体意识。志愿服务工作应当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形成规范的制度保障。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强化公众的主体意识,能够自觉且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加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枢纽型志愿服务组织,则能够深入到社会发展当中,及时处理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问题。

  (一)基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从历史发展角度分析志愿服务能够发现,社会公益事业在发展期间,不同时期都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建国初期,雷锋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现代社会体系下,雷锋精神就是一种志愿服务精神,具备社会的道德意识。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高尚的社会道德从来都不缺失,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不断提升了社会道德风尚的普及率,当前所实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倡导人们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以此展现出现代社会的责任意识,也属于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体现。(二)基于文化传承角度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就包含仁爱与善良之传统,公益历史达到数千年之久。在现代社会中,传统道德文明具备时代特点,例如雷锋精神、服务春运、抗震救灾以及奥运会志愿服务等,都属于我国志愿服务价值的具体表现。当前,我国深入检修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并且开展城乡志愿服务工作,建立与政府、市场所连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开始不断地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注重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出志愿者的服务力量。所以,志愿者及其服务组织,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属于道德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三)基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分析。在现代公共管理理念基础之上,需要将社会管理职能分化到不同组织层面当中,使社会各界人员都能够参与到公共管理当中,以此降低管理成本。针对生产运用良好的企业来说,应当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公益性企业,从事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活动。基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分析,志愿服务管理组织必须依靠强大的信念和号召力,有效结合现代社会责任意识,并且开发出高质量的志愿服务项目、团队组织以及活动实践,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从我国所颁布的志愿服务促进条例能够看出,各级政府都应当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到社会发展规划当中,并且为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当积极鼓励表现良好的志愿者组织,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对于政府机关以及事业单位,则应当优先录用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应聘者。按照志愿服务工作的改进意见可知,必须建立标准化的志愿者档案,详细记录人员参与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的情况,不断规范志愿者服务行为、志愿者标识等。同时,还应当建立和完善服务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志愿服务的考核评估制度,对不同志愿服务人员的行为进行评估。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建立完善的考评办法和评价标准,通过组织评价、服务记录以及服务对象评价等,作为志愿服务质量的评价依据。

  (一)注重志愿服务平台建设。应当建立志愿服务项目与团队的网络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技术性问题进行验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志愿服务的资金问题已经得到明显改善,我国多数地区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百万级,说明志愿服务网络管理系统平台设计具备准确性的特点,在日后工作中,应当立足于制度建设与设计方面,共同建设志愿者项目与团队的网络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能够实时志愿服务项目,优化整合各类志愿服务子项目,组织志愿团队参加培训与教育活动,不断完善对于制约服务工作者的星级评定机制。在建设网络管理系统时,应当充分发挥出社会管理资源平台的作用,以此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还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在个人档案中添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情况。现阶段关于志愿者的注册登记以及星级评定都需要在志愿服务网络管理系统中完成。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只存在系统登录计时,从而导致志愿者主动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并且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之后,能给予志愿人员的心理激励、社会宣传告知以及管理组织考察等信息比较少。所以应当在个人履历档案当中,增添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的情况,详细记录个人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并且做好志愿服务登记工作。通过志愿服务制度设计与建设,能够全面落实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在个人各项档案当中详细记录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的情况。采用表格记录方式,及时奖励和表彰,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个人,使其在企事业单位招聘当中能够优先录用。所以社会各界都应当关注志愿者服务工作,并且肯定志愿者的热情与投入,将志愿服务纳入到社会激励工作中。基于志愿服务制度的设计角度,则应当体现在管理方法在公益活动上的应用,体现出社会各界对于志愿服务的关注,能够全面认同志愿服务工作,以此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三)完善志愿服务管理组织功能。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较多复杂性问题,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需要对传统社会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创新,比如雷锋精神流传的过程中,并没有建立独立的组织专门推行雷锋精神活动,志愿服务促进发展初始化阶段,就已经建立了系统化管理组织,现阶段志愿服务工作已经实现常态化发展,所以需要组织多方面不断完善管理组织的各项功能。

  (一)有助于优化整合资源服务资源。志愿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实现制度化建设目标,发展成果显著。社会各界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同感不断提升,且多数人员能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所以必须要对志愿服务成果进行固化,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志愿服务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此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二)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现阶段,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目标实现的距离还比较远,能通过这样社会公益推动到深层发展结构中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到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维护社会公平。(三)有助于建立新型城镇社会关系。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不断朝着城镇化方向发展,农村人口进入到城市就业,到处可见社会环境的重建过程,若社会公众比较注重金钱利益时,将会影响公益道德的形成,所以将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记录在个人档案当中,有助于建立新型城镇关系,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进一步提升社会公益活动的开展力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四)有助于社会文明建设志愿服务资源管理制度既能够检查程序的落实情况,还有助于监督和管理。通过志愿服务制度建设,能够全面落实志愿精神的感召作用,促进社会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综上所述,基于志愿服务指导中心设计和建设志愿服务制度。针对成熟的制度体系,则通过立项方式开展课题研究,并且推广到其他地区。在个人档案上详细记录志愿服务工作经历,通过专项调研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完善,提升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积极性,有助于建设文明型社会,早日实现中国梦。

  [1]李蓓蓓.新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体系创新探索——基于河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实践[J].大学教育,2018,30(9):248-250.

  [2]张翠芳.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制度化研究——基于广西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调查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26(4):55-58.

  县级市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和发展、提高市民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慈溪市图书馆为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充分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引导作用,积极提供各层次的志愿服务平台,为市民自主学习和知识更新提供帮助,以巩固全市文化活动中心部门的地位。

  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工作,主要是指由志愿者参与进行的图书馆服务工作,主要包括图书流通、参考咨询、讲座论坛、宣传调研、图书推荐等。县级市公共图书馆引入志愿者服务,可以缓解图书馆工作繁忙的情况,特别是在寒暑假等读者、图书流量剧增时期,志愿者的参与,有效减轻了图书馆传统服务工作的压力;图书馆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志愿者能够以读者视角认识和理解图书馆工作,发现并提出图书馆服务的不足之处,更有效地传递广大读者的需求,为市民提供更完善的阅读服务。研究者所在的慈溪市,地理位置优越,县域经济发展长期居全国前十,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不相比配,如仍有相当一部分市民分不清图书馆与新华书店的区别。志愿者的参与,还能够提高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促进当地公共文化的发展。

  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限制,县级市公共图书馆与一线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有不小差距,在数年的志愿者服务实践当中,仍然有一些主要问题亟待解决。

  流通、报刊等部门是县级市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主要场所,由于制度建设没有明确到位,志愿者服务各方面组织工作还都比较松散。慈溪市图书馆尚未设专门的志愿者服务部来统一管理志愿者服务工作,随着志愿者服务的进行,包括志愿者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在内的诸多问题显现。

  县级市一般不设立高等院校,因此参与图书馆志愿服务的人员主要以中小学生和部分热心市民为主。目前,慈溪市图书馆志愿者服务主要是面向全市各中小学生,为他们提供寒暑期社会实践平台。这部分志愿者属于被动型志愿者,他们的社会经验和业务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图书馆的现有需求。他们往往只能在馆员的指导下完成简单的图书借还、上架、书架整理等基础性工作。对于有着更高要求的咨询服务、阅读指导、图书馆导览等工作,则还不能胜任。

  县级市图书馆提供的志愿者服务平台,以技术性和操作性相对简单的工作为主。因此,志愿者在相关工作中无法获得较高的成就感,志愿服务的动力无法增强,加之图书馆只为志愿者提供基础的补贴服务,例如午餐、交通补助等,这就导致志愿者在结束工作后不愿再次参与。

  针对志愿者服务管理当中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开展志愿者服务,县级市图书馆可以做出如下改善。

  成立志愿者服务部,或指派负责跟踪志愿者服务工作的馆员来对图书馆志愿者活动进行统筹安排。从志愿者招募、组织、培训、管理等各方面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组建系统,最终实现招募对象广泛化、组织规范化、培训系统化、管理制度化。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志愿者信息库更新,以便根据服务岗位需求,做出最合理的人员安排。

  公共图书馆对志愿者的认识,不应单纯只限于“劳动力”来安排工作。管理部门应调研志愿者需求,减少打击志愿者积极性的体力类服务,如还书上架,搬运等工作,增加趣味性、智力性较为浓厚的服务,如读者咨询、讲座助理、图书漂流等工作。针对成年志愿者,需发挥志愿者的专业特长,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服务意愿和专业优势有用武之地,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服务质量和整体素质。

  结合开展精神激励方式和物质激励方式。积极倡导志愿者精神,提高志愿者的身份认同度;评选年度最佳志愿者,颁发荣誉证书,提升借阅权限,使志愿者“有所付出,亦有所收获”;除予以交通和午餐补贴,可赠送志愿者喜欢的书籍资料等。同样,志愿者服务多出于非强迫性,志愿者行为难免带有随意性,所以,可能会出现志愿者“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需建立志愿者考核制度,明确志愿者职责,提高志愿者的责任心和归属感,以规范图书馆的志愿服务工作。

  根据图书馆的实际需要,指导成立图书馆志愿者协会,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吸引全市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热爱阅读、热爱图书馆的市民入会,及时宣传图书馆的管理制度、服务功能、并通过志愿者协会向读者收集各类文献信息需求和对各项服务的意见与建议。成立后的图书馆志愿者协会,将是一个自主性、主动性很强的协会,它的有效运转,对公共图书馆的志愿服务将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随着志愿者服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县级市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虽然仍有很多问题,但是进步有目共睹。作为像慈溪市图书馆一样经济发达地区的县级市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政府支持、经济实力雄厚等有利条件,进一步完善机制,挖掘志愿者力量,正确定位志愿者,鼓励全市各年龄层、各行业的市民参与图书馆志愿服务。在不断实践和经验总结当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共图书馆志愿者队伍,为有志于终身学习的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完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贡献力量。

  [1] 杨秀莲.对成都市区(县)公共图书馆开展志愿者服务的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12(2):19-21.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是党和政府在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治理任务更为艰巨繁重的背景下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深入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不断创新构建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既有助于完善便民、利民的社会服务体系,又是扩大群众参与、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有力手段,是新时期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载体。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近日印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意见强调,开展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如何更广泛、更有效地开展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成为当前志愿服务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

  社会治理源于社会建设的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必须打破传统体制下政府统包统揽的格局,构建政府与社会合作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都急需建立起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的伙伴关系。而作为致力于“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融合、消除社会隔离和歧视”的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建设休戚相关,必将迎来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机和广阔的空间。

  为创新社会治理,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社会治理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和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管理原则。这些要求都可以看出政府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迫切需求,志愿服务则成为政府主导下的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发挥志愿服务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实际上强调的就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合作治理的新模式,它标志着从由国家全面控制和包办代替的全能型政府社会治理模式向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原则的由政府和社会服务组织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模式的转型。

  杭州志愿服务工作经过18年的实践探索,按照“社会化参与、项目化运作、精细化管理、整体化推进和事业化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专业服务是志愿服务的大趋势、新领域,我们坚持把专业型服务作为提升志愿服务水平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在各级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备案登记的志愿服务组织涵盖环保、城管执法、助残、心理咨询、农业、医药、卫生、旅游、教育九游会j9、食品药品监督、就业服务、法律援助、体育、文化等诸多领域,为社会需求提供专业型服务。同时,我们积极招募、培训专业志愿者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以城市管理为平台,通过深入开展管理型志愿服务,提升参与社会治理的厚度

  城市公共治理需要在实践中建立让市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平台。我们坚持将深化管理型志愿服务作为推动市民参与城市公共治理的有效手段,不断吸纳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城市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一)以组织领导和体制创新为重点,构建起了具有杭州特色的志愿服务工作领导体制

  2003年12月,杭州率先在全国建立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市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简称志工委)。随后,志工委建设逐步向区、县(市),街道(乡镇)延伸,2005年初,全市13个区、县(市)全部建立志工委,目前,全市193个街道(乡镇)全部成立志工委。逐步建立起市――区(县、市)――街道(乡镇)三级志愿服务工作领导体系,形成志愿服务的整体性治理格局。在市、区(县、市)逐步建立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在社区(村)一级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站,作为志愿服务工作的日常管理机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社区志愿服务运行终端和实施主体的基层组织管理网络。目前,各城区街道(乡镇)开始探索在街道(乡镇)综合服务中心等机构内配备1名志愿服务专管员,专职从事街镇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等工作。

  (二)以制度建设和经费保障为推手,推进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保障机制

  一方面,积极加强志愿服务工作的制度建设与政策保障,实现志愿服务事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03年,率先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出台了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杭州市志愿服务条例》。随后,陆续出台《杭州市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办法》、《杭州市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杭州市大型志愿服务项目实施管理规定》、《杭州市志愿服务标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市属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和《杭州市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专项经费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实施细则和管理制度,规范组织管理、志愿者管理、项目运行、激励表彰、志愿文化管理等各项工作。2010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市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委〔2010〕19号)、《关于深入推进我市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市委办〔2010〕9号)、(杭团联〔2011〕4号)文件。另一方面,逐步构建与完善志愿服务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保障与引导作用。从2003年至2013年的10年间,市财政共划拨工作经费830.2万元,区(市县)财政划拨共计850余万元。自2010年起,市政府将志愿服务工作年度经费增加到300万元九游会j9,并以每年10%比例递增,以满足志愿服务工作发展需要。从2011年起单独设立“全市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专项经费”120万元(今后按志愿者人数增长比例递增)。

  一方面,志愿服务的公民参与率有待提高。当前,全市注册志愿者已经发展到70万,但是较之于全市870.04万的常住人口, 634.6万的户籍人口来讲,其比例还是有些偏低,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美国志愿服务率参与率为50%、英国2005年志愿服务参与率为34%。另一方面,部分区、县(市)党委政府和部门领导缺少整体性政府战略思考,仍把志愿服务局限在共青团或有关部门的一项活动的认识上,把志愿者作为各类活动、仪式的“道具”、“摆设”的现象仍然存在。

  这些年来,我市志愿服务事业的“四有”基础取得长足发展,但仍较为薄弱,越是基层,志愿服务的管理机构的基础能力就相对较差。“有人办事”、“有章办事”的基础较之于“有钱办事”和“有房办事”的基础要更好,可见志愿服务管理的硬件设施还需提高。特别是街道(乡镇)和基层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管理力量仍难以与面广、量大、点多的基层志愿服务相匹配。

  虽制定了较为规范的系列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感缺乏有效的评估、考核手段,表彰激励、资金筹措、志愿服务队伍的资金保障等都需进一步加强。《杭州市志愿服务条例》提出要“鼓励有关单位在招收公务员、招工、招生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录取优秀志愿者”等优惠措施,在实际操作中还难以较普遍、广泛的落实。

  结合现状,应从强化社会氛围、完善志愿组织、加大政府支持等三个方面推进志愿服务组织更有效地参与社会治理。

  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是志愿服务组织生成和发展的土壤,也是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与投入,整合各方资源,善于运用各类宣传载体和宣传理念,设计、运用市民欢迎的宣传语言和形式,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和精神。二要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激励力度,真正调动和发挥志愿者的积极性。为志愿者提供更加积极的基本权益保障,实现志愿者权益保障的制度化、法治化和规范化。三是在设计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时,要实现社会治理与志愿者需要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

  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是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事业的有效保障。对志愿服务组织本身来讲,一要明确志愿服务组织目标与使命,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二要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内部的组织架构建设,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的内部分工、清晰的权责划分。三要实施科学的管理流程,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性,高效合理地调配与使用志愿服务资源,提升志愿服务组织科学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卓越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进一步优化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综合体系,增强基层志愿服务管理机构的服务能力

  如同 “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一样,志愿服务也存在着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志愿失灵”问题。因此,为志愿服务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与机制保障。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基层管理机构的能力基础,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配备和增加专业服务人员数量,解决基层志愿服务管理组织长期面临的人财物困境,真正实现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四级志愿服务工作管理体系都能达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房办事、有章办事”。二是利用志工委综合协调机构优势,进一步强化部门间资源、政策的整合,形成志愿服务的整体性政府治理机制。三是应加快志工委在街道(乡镇)层面的推进速度。街道(乡镇)是离群众最近的一级政府,直接面对各类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强化志愿服务在基层的领导与管理基础,更有助于推进志愿事业的发展。四是适当提高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领导的行政层次或地位,以增强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的资源动员与吸取能力,以及提升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在政府部门的协调能力。五是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保障,并强化制度的落实力度,不断优化志愿服务的制度体系。当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既要制定并贯彻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向志愿服务领域流动,增强志愿服务的社会吸取能力,又要强化志愿服务组织的资源整合能力。

  [1] [美]彼得・德鲁克.非营利组织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

  [2] [美]莱斯特・萨拉蒙等.全国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 党秀云.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1(3):50-54.

  [5] 丁元竹,江汛清. 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6] 董强,翟雁.中国民间志愿服务实践与国际和地区经验[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7] 高嵘.美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历史考察及其借鉴价值[J].中国青年研究,2010(4):108-113.

  [8] 高丙中,袁瑞军.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 关信平.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建设路径[J].人民论坛2011(04)中:24-28.